累計遴選 421 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綠色低碳”方面累計遴選培育 28 個典型標桿案例;
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 5095 家、綠色工業園區 371 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605 家、累計建成生態工業園區 73 家;
累計培育 196 家綠色數據中心,綠色產品認證范圍拓展至 92 種產品,頒發綠色產品認證證書 2.6 萬張。
2.城鄉建設領域節能降碳成效顯著。建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快速推進。2023 年,全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達到 95%,全國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 5.37 萬個、新改造水電氣熱等各類老化管線 7.6 萬公里、實施建筑節能改造 1.16 億平方米。
3.減污降碳協同推進格局初步形成。中國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成效顯現,2013—2023 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超過 85%、60%的同時,碳排放強度下降超 34%。
多層次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穩步推開。啟動第一批涵蓋 21 個城市和 43 個產業園區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并開展培訓,發布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典型案例。
主動適應氣候變化
國家或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配套資助。對合作區單位牽頭承擔、參與承擔的國家或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分別按100%、50%的比例給予配套資助,同一單位單個項目配套資助不超過1000萬元。國家或廣東省有明確配套要求的,按相關文件執行。
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有所提升。開 展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關鍵技術等交通強國建設試點,研究 完善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水運工程標準。開展 110 條惡劣天氣 高影響路段優化提升工作,相關路段因惡劣天氣導致的交通事 故同比下降 54%。
加快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1.《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頒布實施。2024 年 5 月 1日起施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的 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這也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域的首部專項法規。
2.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政策法規基礎框架搭建完成。印發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發布了登記、交易、結 算三項規則,組織制修訂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 配方案等規范性文件,與《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共同 形成了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規范”的 多層級制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