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提升原創能力,二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三要完善公共創新體系,同時要加強資源保障和標準化建設?!?/span>在9月20日舉行的2024廣東建材科技與產業發展大會暨廣東省建材協會20周年總結大會上,對于建材工業怎樣構建新質生產力,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曾令榮如是說。建材行業在過去20年間快速發展,作為建材大省的廣東,也逐步發展出規模大、產品豐富、配套能力強、產業鏈完整的產業。而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以“新質生產力”塑造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新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推動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建材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創新升級、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勢在必行。站在新的歷史階段,廣東建材產業,又該如何抓住新機遇?建材行業是與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同頻共振的行業。從2004年正式成立至今,廣東省建材協會見證了廣東建材行業從增長迅猛到穩步發展再到平臺調整期的多個發展關鍵階段。“建材行業是廣東傳統九大支柱產業之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支撐產業之一”廣東省建筑材料行業協會會長,新明珠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葉德林認為,建材行業是國家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工作的基礎,也是踐行美好生活的關鍵。從佛山陶瓷,云浮石材,到潮州衛浴,順德涂料……過去幾十年,廣東建材產業涌現出一批規模大、實力強、主業突出、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一批規模大,實力強,主業突出,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全球首條陶瓷工業氨氫零碳燃燒技術示范量產線在蒙娜麗莎投產2021年時,廣東建材行業工業銷售產值在2021年達到7266.1億元(未含安全與建筑用五金)的峰值,比2003年的633.6億元增長達1025.9%。但近幾年來,受到新冠疫情、房地產發展態勢、國際貿易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行業增長趨緩,市場需求不振,行業面臨著困難和挑戰。《2004-2024廣東建材產業發展狀況報告》就指出,廣東建材行業利潤在2019—2021年連續三年保持在400億元以上,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2022年水泥、陶瓷等行業遭遇重創,行業利潤大幅下滑。“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當前的下行是經濟發展周期決定的,是發展中轉型中暫時性的問題。廣東建材園要團結一致抱團發展”葉德林說。陳環在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專訪中表示,建材行業正從規?;l展朝高質量方向發展,在新的階段,企業要將眼光放長遠,把握需求端的變化,通過產品創新推動發展?!?/span>目前,廣東的建材行業在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綠色建材產品數量,占到全國十分之一。綠色建材是行業已經在推動的方向,但綠色還包括生產制造過程中的低碳,覆蓋生產制造的全生命周期”。陳環認為,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來滿足市場需求、滿足消費者對美好人居環境的需求,是建材行業實現更好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建材行業的材料的應用場景正在拓展。例如應用于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領域,陳環進一步舉例道,三銀玻璃具有可見光透射比高、傳熱系數低、隔音效果好、綠色環保等優勢,在新能源汽車上得到了較好應用,幫助解決車內隔熱的需求,其他的還有如玻璃纖維、碳纖維材料的跨界應用,這些是建材行業未來的重要方向,也幫助產業提升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曾令榮曾令榮
曾令榮認為,“十四五”以來,建材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建材工業總體上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自主創新和綠色低碳方面取得顯著成效?!?/strong>這是我們建材工業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span>從需求上看,不管短期經濟形勢如何變化,國內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仍在持續,仍有上升空間,所以建材產業的市場需求仍在,關鍵是如何深挖發掘。“廣東建材的一些出口比去年還有所增加,這是個可喜的信號?!痹顦s說。盡管過去幾年困難與挑戰重重,但廣東建材在產業集群發展、科技創新、節能環保與綠色低碳發展、“三品”戰略實施、品牌培育與質量提升、發展格局構建、產業鏈延伸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呈現出規?;?、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并逐漸從規?;l展朝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典型的如高端建筑衛生陶瓷、低碳水泥、深加工玻璃、裝配式建筑產品等,這些都是廣東建材行業的典型代表,不但在全國具有領先優勢,而且部分產品和裝備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整個產業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地位穩步提升,呈現出規?;?、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在曾令榮看來,要構建新質生產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廣東仍需作出更大的努力。“一是要著力改變傳統建材為主的產業結構,二是要大力發展建設新型產業,如先進材料、新能源材料、低空經濟等,三是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廣大企業要提前謀劃高質量發展的規劃,持續發揮引領作用。”此外,曾令榮還指出,廣東建材產業應該把自身優勢發揮出來,將原本分散的研發、應用、創新、孵化、碳交易等平臺整合利用好,還應當發揮大灣區的地緣優勢,做好產業轉移、協作對接、國際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