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鼓勵制造企業積極發展精準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運維和在線支持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個性化設計、多元化融資、便捷化電子商務等服務形式。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從提供設備向提供設計、承接項目、實施工程、項目控制、設施維護和管理運營等一體化服務轉變。支持大型裝備企業掌握系統集成能力,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鼓勵制造企業圍繞產品功能拓展,發展故障診斷、遠程咨詢、呼叫中心、專業維修、在線商店、位置服務等新型服務形態。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鼓勵電子商務平臺從產品銷售和廣告營銷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領域滲透,促進生產和消費環節對接,形成個性化定制生產新模式。提升物流與供應鏈協同能力,圍繞支持主制造商發展訂單驅動的制造模式,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能力,開展供應鏈管理試點示范。開展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試點示范,推動物流信息化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業。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設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依托制造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建立全省智能制造發展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協調解決智能制造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負責規劃實施工作,省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分頭推進、密切配合,積極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地要結合實際,按照本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認真組織實施。強化行業和企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在企業投資、經營決策方面的指導、協調和監督作用。廣泛開展宣傳培訓活動,提高全社會對智能制造發展的認識,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實施智能制造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全面推進體制機制深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強化政府監管和市場監督,形成平等準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化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企業投資負面清單、審批程序標準化清單和政府監督管理清單,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工業領域。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管理體制機制,促進工業企業和項目向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集中。建立與自主創新導向相適應的科技研發、轉化和評價機制,開展股權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試點。